歙县上丰乡丰源行政村赵村中心村是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村子。放眼望去,是一片安居乐业、农耕发达、村落古朴的风光。漫步赵村,路路皆整洁,处处有特色,集聚许久的乡愁油然而生。现在,赵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俨然成为一个充满自然风情的人居胜地。
赵村中心村现有210户,758人,产业丰富、环境宜人,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是茶叶、金丝菊、徽州雪梨、梅花等,一年四季都有收入。该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迄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2019年被列入中国第五批传统村落名录。目前村内尚留存有古石板路、古井、古桥、古民居等。作为村子传承文明的古祠堂----雍睦堂于2018年成功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座落于古村落中央。它建于明末清初,为石、木、砖雕结构,三进五开间,有阁楼,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该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投入专项资金9.4万元,将“雍睦堂”重新打造。
以前,脏、乱、差的环境严重影响了该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涉及民生。全面整治露天粪缸、菜缸,拉开赵村环境整治的第一战,共拆除露天粪缸、猪草缸233个,迁移露天粪缸、猪草缸100个。对拆除清理的区块,根据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需要,新建三格式卫生厕所或配套公厕建设,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 90 %。村内投入5万元开展 “三线”整治及废弃线杆拆除;垃圾处理实行“户集、村收、乡转运、市县处理”的方式,配备保洁员1名、垃圾清运员1名。2018年以来每户发放添置一个垃圾桶,落实垃圾分户收集、门前三包、美化村容村貌;投入环境整治专项资金38.2万元(含绿化资金5万元)用于房前屋后环境整治、村内垃圾清理及道路两侧空地清理绿化等;还投入美丽乡村专项资金12万元,对村庄前后街的水塘、沟、渠集中疏浚清淤300米,全面清理各类垃圾沉淀物。通过项目的实施解决以往水塘、沟渠垃圾成堆、黑臭现象,实现了水体清澈、干净卫生。
自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以来,该村从群众关心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全力打造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美丽乡村。投入50万元对村内主次干道进行改造提升,通过铺设排水、排污管道2900余米,砌筑雨水集水井、检查井 150 座,维修井5座,解决了村中污水直排现象,保护了生态环境。新建老年活动中心、农民文化体育广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新建停车场、旅游公厕,村庄绿化亮化,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民的幸福指数也节节攀升。
历史悠久的青石板路,古色古香的徽派民居,长满青苔的口口古井,昭示着赵村历史上的繁华。新时代的赵村人继承和发扬祖辈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生产加工的茶叶、菊花、雪梨、柿子、黄桃等农副产品声名远播,也为赵村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目前,赵村投入资金78.2万(结合上村口停车场建设项目资金30万和中央扶持村集体经济资金40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8万),打造赵村徽州雪梨交易市场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新建停车场、旅游公厕、市场门面,2019年下半年可以投入使用,预计2020年全年可实现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
产业上,2018年赵村中心村流转面积640亩,流转率达到44%。其中茶叶产业占全村总产值50%以上,获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美丽乡村带来“美丽经济”,赵村正奋力谱写“产业强、环境美、农民富”的新篇章。乡风文明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方面,不仅体现乡村的美丽风貌,对乡村振兴与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让乡风文明起来,赵村成立村史编撰领导组,深入挖掘村历史文化并汇编成册,通过以历史沿革、村落文化、民俗风情、乡贤名人、特色成就等为重点,以文字、图片、实物、文物等多种形式,还原历史记忆,留住美丽乡愁。通过乡风文明创评活动,公开评选表彰“星级文明户”、“好家规、好家训、好家风”、“美丽庭院”等身边模范案例,引导群众共同参与建设美丽乡村。该村还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生态条件,借助上丰花果山、岩源革命老区等地方旅游资源,构建观光、住宿、餐饮、休闲相结合的综合服务体系,让乡村休闲旅游业成为赵村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