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聚焦黄山
  • 走进徽州教育文化
  • 黄山体育
  • 公告活动
  • 专题
  • 美丽乡村行
  • 飞阅徽州
  • 杨奉霆
  • 当前位置:首页 > 美丽乡村行 > 动态

    以教育奠基,东红村展开美丽画卷

    时间:2017-11-10 15:56:44  来源:黄山晨刊  作者:黄政远 舒俊

        徽州区西溪南镇的东红村与西溪南村隔河相望,西南边紧靠琶村村,东北方与潜口镇为邻,下辖莘墟、松明山、西山、唐贝自然村,各村之间纵向连为一体。正是这个方圆不过四五里的狭小之地,像镶嵌在西溪南、潜口两大文化古村中间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曾因教育人才辈出。

      明代文学家汪道昆便是东红村松明山人,其祖父汪玄仪、父亲汪良彬以盐业豪于吴越间,开创了厚实的经济基础。汪道昆自幼家教甚严,自觉专攻儒经。在明嘉靖二十五年投应天府考试,次年中礼科进士,授浙江义乌县令。后任南京工部主司曹官、襄阳知府、福建福宁按察副使、北京兵部右侍郎等职。万历三年,49岁的汪道昆辞官归里,开始他在家乡进一步关注教育、弘扬文化的伟大事业。

      那时候家大业大的莘墟、松明山吴氏、汪氏等族人注重对子女的培育,村中的官宦乡贤都特别关注塾师的选聘,其中最有名的塾师董其昌走进了莘墟坐馆。董其昌本就才华出众,加上之前在休宁榆村的坐馆磨练,尽管当时年仅二十出头,但他在莘墟坐馆期间,三更灯火五更鸡,师生同堂共室,精研儒经,苦练笔墨,以身作则,严谨治学,开启一代教读新风,深得西溪南、莘墟、西山、松明山一带村人仰慕和赞叹。

      自董其昌坐馆莘墟以来,这一带的教育名声大振,许多地方乡贤、外方名士纷纷前来应聘塾师、教习。历史需要岁月沉积,教育需要薪火传承。从明朝的中后期一直到清朝,几百年间,莘墟、松明山一带人才辈出。唐贝村汪廷玙一门“祖孙三进士,父子两探花”更是为家乡增光添彩,至今仍被传为佳话。但到了晚清,由于朝廷腐败,外夷入侵,经济萧条,商铺倒闭,莘墟、松明山一带随之尽失当年的繁华。特别是到了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兵荒马乱,天灾人祸,学舍尽废,稍有一点家底的人家只能把孩子送到邻村去读书。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兴村又成了东红村人关注的重点。除公立的西山小学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后,莘墟、松明山、唐贝相继办起民办小学,早晚的朗朗书声给这沉寂多年的教育文化之乡带来复兴的希望。几十年来,教育的深入普及,给这个村培养了数以百计的大中专毕业生,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的建设贡献才智和力量。近年来,东红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带领全村人民苦干实干加油干,全面加强新农村建设,村民素质大幅度提高,村容村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平坦、宽敞的村级公路四通八达,徽派的高楼小院古色古香,村里的文体设施齐全,大中专入学率逐年攀升……一个现代化新农村的美丽画卷正在东红村徐徐展开。


    Copyright@ 2017-2020 版权所有:黄山视听在线网络有限公司
    今日头条头条号:黄山网 微信公众号:newshs 邮箱:todayhuangshan@126.com
    本站法律顾问:安徽昌法律师事务所 李兹柏律师 手机:13805597470 皖ICP备1301613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