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聚焦黄山
  • 走进徽州教育文化
  • 黄山体育
  • 公告活动
  • 专题
  • 美丽乡村行
  • 飞阅徽州
  • 杨奉霆
  • 当前位置:首页 > 美丽乡村行 > 动态

    泉水鱼乡鱼水情深

    时间:2018-02-05 10:49:15  来源:黄山在线  作者:汪远定

       这里在休宁县的一个僻远之地,高山巍峨,流水潺潺,一片片鱼塘唤醒了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日,在“养鱼”户的指路下,笔者沿着一条光滑整洁的水泥路,去寻访因“泉水养鱼”而多次登上央视的一个名叫“板桥”的徽州古朴乡村。

      山行板桥,十几公里长的山间小道,一路所见皆是“鱼”景。一字排开的41口鱼池、板桥渔博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体验馆和“红色梓溪、鱼水情深”广场、老区革命历史陈列馆……而穿过一垄垄长势正旺的油菜田,一条喜气盈盈的长廊即在眼前延伸,那是一条点缀着红灯笼的长廊,如一幅江南水墨画让人心旷神怡。渐渐走近长廊,遒劲有力的“鱼水情文化长廊”七字牌匾尤为醒目。长廊内鱼池一字排开,颇为壮观,红黑相聚的泉水鱼在清泉里嬉戏,恰与长廊上方悬挂的红灯笼交相辉映,更显出红红火火的幸福韵味,见证了一份军民“鱼水”之情。
     
      据悉,近年来休宁县扎实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520”计划,驻休部队与全县28家机关事业单位建立军民共建关系,尤其是对偏远山区的援助力度不断加大。作为革命老区的休宁县板桥乡,在“双拥”共建和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鱼水情文化长廊”更是书写了浓浓的军民鱼水深情,掀起了“双拥”新风尚。该县驻军部队多年来持续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六项援建行动”,发挥驻军部队优势,重点在支柱产业扶持、精神文明创建、信息科技致富、基础教育帮扶、基础设施援建和卫生医疗援建等方面精准发力,先后投入200余万元用于项目建设、捐资助学、走访慰问贫困户等工作,完成板桥乡50余口鱼塘和引水管路上游段施工建设,捐赠红外线治疗仪等医疗器械,完成多功能音乐教室、停车场、物联网系统等建设,组织军队文化进乡村活动等,帮助板桥乡3个贫困村出列、190余户贫困户如期实现“人脱贫、村出列”目标,以实际行动助力当地落后山区的经济发展。
     
      古徽州“泉水养鱼”历史久远,更可上溯千年。据南宋《新安志》记载:“歙居山间,无大陂泽,其溪流清浅,春夏潦水注之则深,往往有鱼而不常得。疏池以养者,多鲤鲩与鲭。”该县正处于皖浙赣三省交汇处,新安江的源头,生态优势明显,泉水养鱼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然非常普及。而该县板桥山区村落更是沿溪(沂源河)而居,沂源河源头水顺流而下,形成数不尽的小溪,穿过民居最终汇入河流。当地群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为山多地少,而水源终年不断,所以想出了泉水养鱼的方法,于是利用溪流建起了一片片鱼塘。当地的居民历来以养鲤鱼和草鱼为主,现如今还有为数不少的有年头的草鱼。千百年来,乡民们就用这生生不息的泉水养鱼,许多村落逐渐形成了与鱼池共生,村民与鱼群相伴,自然与文化相融的山泉流水养鱼系统。这即是休宁县“泉水养鱼”的独特的人文景观。
     
      “‘泉水养鱼’已列入全乡‘十三五’发展计划,打造革命老区10个旅游景点,发展100家农家乐,扩建泉水鱼池2000口,实现每口鱼池收入1万元,每家农家乐收入达到10万元,把老区泉水鱼,做成大产业。”板桥村党支部书记胸有成竹、满怀憧憬地说道。而在板桥乡泉水养鱼的特色产业发展道路上,始终离不开驻休部队的关心和支持。驻休部队正是结合当地实情,助力发展“泉水养鱼”的特色产业,如今取得斐然的成绩。一条鱼水情文化长廊,书写了一种双拥新风尚。

    Copyright@ 2017-2020 版权所有:黄山视听在线网络有限公司
    今日头条头条号:黄山网 微信公众号:newshs 邮箱:todayhuangshan@126.com
    本站法律顾问:安徽昌法律师事务所 李兹柏律师 手机:13805597470 皖ICP备1301613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