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黄山市而言,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多年来,黄山人民千方百计保护好美丽的山川、清澈的江河、肥沃的土地、生物的多样性,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引导产业布局、倒逼结构转型,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
生态美:让黄山赢得竞争优势
清晨,推开木窗,水汽氤氲的牯牛降映入眼帘,密林深处的虫鸣鸟叫,开始向人们发出友好的邀请。冬天的牯牛降,依然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山是无尘的静,林是苍碧的幽,水是鲜润的活,茶是芬芳的香。”河南游客陈先生和同伴们一边坐在青山绿水间品饮祁门红茶,一边将这段感言发到微信朋友圈。“这里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一流,来这里安安静静喝喝茶,无比惬意。”陈先生陶醉在美丽的自然风景中。
祁门县是安徽省林业大县,县域内森林覆盖率平均达到88.64%,高居全省第一,境内空气质量稳居全国前列,是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之一,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雄奇秀峻的牯牛降景区就坐落于此。
“牯牛降的生态优势是无与伦比的。”在景区经营多年,牯牛降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红兵不禁点赞。“如果在生态资源中注入祁门红茶文化,让旅游、文化、农业融合发展,必将形成多赢局面。”面对旅游发展新常态,杨红兵开始思索着如何让一流生态资源发挥最大经济效益。不破坏自然原生态,打造优质茶园、挖掘红茶文化……一条将祁红文化、祁门红茶和牯牛降自然风光结合的“文茶旅融合发展”思路在杨红兵的脑海里清晰起来,祁红文化的清新隽永和牯牛降的伟岸雄奇在汲水盏茶之间显得美妙绝伦。
“去年景区接待游客达到22万人,今年形势更火,牯牛山庄60多间客房几乎天天爆满。”如今,在牯牛降景区的引领下,景区周边的桃源、历溪、环砂等古村落的旅游发展也红火起来。
生态美不仅为黄山旅游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为经济发展赢得竞争优势。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在全国调研一圈之后,我们在黄山和武夷山两地做了比较,最终选择黄山,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对的。”好山好水出好茶,黄山茶香飘北京,总部位于北京的小罐茶业有限公司经过一番调研思量,最终选择落户黄山。
“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助力我们做顶级好茶,赢得消费者青睐。”提及公司2016年在黄山落户的决定,黄山小罐茶业有限公司生产中心总监芦坤坦言,黄山的名茶品类多、品质好。
一叶茶,是大地的恩情、高山的灵魂,品茶即是品尝这一叶嫩芽所蕴藏的自然之味。以“做中国好茶,做好中国茶”为己任的小罐茶,倡导的理念即是亲近自然、回归自我,企业最终在自然生态一流、茶叶历史悠久的黄山找到了契合点。
据了解,入驻我市一年来,黄山小罐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经营欣欣向荣,截至今年10月,公司产值超5亿元,纳税6200万元。
“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生产力,我市牢固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科学的开发观和绿色的财富观,营造出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环境,吸引了许多来我市投资、发展、工作、生活、旅游的人群,绿水青山源源不断释放着生态红利。
百姓富:让群众乐享民生福祉
“我不仅要把村里的树木管好,还要争取早日成个家。”尽管生活还很贫困,但吴国勇却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吴国勇是歙县昌溪乡双源村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县林业部门加大扶贫力度,从贫困户中聘用护林员,吴国勇幸运地当选为双源村森林的“新管家”,这个47岁的单身汉现在每年有固定的工资性收入,而且通过领养皖南花猪、种植贡菊等又增加了不少收入。今年,吴国勇彻底摘掉贫困帽子。
吴国勇的脱贫路是我市实施生态扶贫的一个缩影。作为山区城市,我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森林生态禀赋,而7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山区,林地、林木等森林生态资源是山区贫困户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最丰厚的家产。
对于我市而言,脱贫的优势在生态、潜力在生态、希望在生态、成效也在生态。近年来,我市积极构建生态产业扶贫新格局,以造林绿化为基础,先后实施了公益林、森林抚育、油茶造林补贴、新一轮的退耕还林等营林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从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聘担任生态护林员,选聘为生态护林人员的贫困户每年可获得工资性收入;充分利用山林自然资源,加快山核桃、油茶、竹子等特色产业发展,鼓励贫困户发展覆盆子、黄精、铁皮石斛、菊花等林下种植和猪、鸡、牛、羊等林下养殖产业,实施绿色产业富民助脱贫;依托森林资源和乡村景色,加快乡村生态游建设步伐,使得一个个静寂的山村变得热闹起来,贫困户家里的山核桃、菊花、茶叶、笋干等土特产足不出户就可以卖个好价钱。
既要保生态,又要富口袋。我市打出的一系列生态扶贫组合拳取得了显著成效,让青山变金山,绿色产业托起了贫困村脱贫的脊梁。
坐拥绿水青山,富裕起来的村民开始享受诗意的生活。
村前池塘碧波荡漾,屋后山坡绿影婆娑,庭院巷道花草铺地,沃野田畴宁静安详……提及村民生活环境,黄山区新丰乡河磅村支部书记查辅寰骄傲地说:“住在这里令多少人羡慕呢!”
自从村里环境整治之后,查辅寰已记不清向多少人介绍过河磅村的美。这个过去脏乱差的村子,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坚持保留原始的村庄脉络,慎砍树,少填河,保持湿地、河道原生态,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就地取材,随处可见精心打造的乡村小景。“游客把我们村当景点了,一到节假日游客多得很,村民也就顺势办起了农家乐。”
主动承接附近桃花潭、查济、水墨汀溪、苏雪林故居等热门景点的旅游辐射,村民们开始着手发展乡村旅游,争取让美丽经济发挥最大效益。
巧借山水、盘活资源,从保护到利用青山绿水,从尊重到享受生态环境,生活在其中的黄山人民找到了打开致富大门的金钥匙,也实现了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幸福梦想。
新时代、新使命,需要新担当。站在绿色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从绿色发展理念的全面彰显,到绿色发展目标的精准定位,再到绿色发展路径的全盘施划,做足了充分准备,用实际行动担当起安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