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建/摄
序
称志高为兄,当然是就艺术,严格地说,是书法绘画而言。志高请我作序,多半是因为我俩多有交集:一是同乡,志高生于斯长于斯,而我虽是外乡人,客居于此,却也是靠这方水土养大;二是校友,都毕业于歙县北岸中学,我长志高几岁,自然我是学长,志高是学弟;三是志高夫人王萍与我是彼此看着长大,也算是我的一个小妹妹;四是我们共同拥有一对伉俪好友——方海利、江仿佛夫妇,也正是他们成就了我们的相识。时光流水,这样说来,这种交集少说也有二三十年,细账从没算过。
志高能有今天的成就,恐怕首先应该感念故乡徽州。人们都说徽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地理环境对人文历史有多大影响,历来纵说纷纭。我不是环境决定论者,但相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走的也多了,更感到此说可信。记得1989年5月首次出访东德,在春日的阳光下俯瞰广袤的南德高地,我突然对西洋的音乐、绘画都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意韵和领悟。也由此,想到徽州山水必然会产生山水画,也只能产生像新安画派这样的山水画。看到眼前志高的这一幅幅画作,我对此前的感觉更加深信不疑。它们是徽州风情的自然流露,是徽州人文的真实写照。新安画派人才辈出并自成流派,真离不开徽州这片多情的土地!
其次,志高理应感谢我们的共同母校——歙县北岸中学。志高自认汪锋老师是自己艺术上的启蒙之师,可见他的感恩之情。其实,我想说的是,在当时那个特殊年代,一批有才华有事业心的老师因各种原因云集这所山村中学,也同时造就了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学子,成就了一代人的梦想。据我所忆,志高时逢北中最辉煌时期,也属其中的成功人士。尽管,随着时代的变化,乡村中学早已今非昔比,但就我们,还是不能忘了母校的这份恩情。
最终,志高也真得感谢自己。艺术需要毅力,无论天才与否。什么人有毅力,能坚持,才可能成就自己。机会也好,天才也罢,不坚持必然最终一事无成。坚持不是一时一刻,而是始终如一。志高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始终坚持。北中时节也好,回乡时光也罢;大学生活也好,地质岁月也罢,直到后来走进体制内,志高一路走来,始终坚持对艺术的孜孜以求,锲而不舍。正是这份坚持,他不论身居何处,都能找到追求艺术的机遇,从中学拜师,农村向老砖匠、油漆匠讨艺,直到跻身中央美院进修,他总是善于抓住每一个机会,让自己的梦想离现实更近一步。我曾经不解,一个学地质的工科大学生,为何最终走上艺术之路。后来,有机会看过志高的经历,一切也就释然了。其实,生活之路总是相通的,只要做个有心人,任何际遇都能为自己的理想铺设坦途。就拿志高来说,学工科需要绘图,会画画的自然技高一筹。地质勘探需要走南闯北、爬山涉水,那不正好有机会亲近大自然,为自己的绘画积累丰富的素材。是啊,处处留心皆学问,艺术也决非例外!
志高还得感谢自己在“舍得”二字所持的正确抉择。“舍得”于人生之要义,世间大多穷其终身不得要领,终于是说说容易,做起来很难。细究起来,也无非因为“功利”。同样二字,束缚了多少人的手脚?我佩服志高能将“舍得”演绎得如此鲜明!当年,能跨进像合工大这样的高等学府,实属万人翘楚。有一个正当专业,有一份有希望的职业,让多少人羡慕不已。志高已经学有所成,事业也步入通达之境,怎么就能做到瞬间失去到手的肥肉——职务(地质队工程处处长)和职称(地质工程师)?同样,跻身体制内,也面临另一种选择,趁年轻力壮、大展宏图,或许是另一番天地,另一番作为。在外人看来,志高的选择不可思议。不攀高工,不入商场,也没真正涉进仕途。显然,脑子进水的志高只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最终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艺术家和美术家。目标明确的人就不难取舍。就结果而言,志高的目标达到了,或者说在更严格意义上正一步步接近。
写到这里,突然想说几句与艺术有关的题外话。当今世界,已进入全面的市场经济和网络化的信息社会,这是一个讲艺术的时代,也是一个没艺术的时代。之所以有这样的断语,一是因为网络化的迅速发展让艺术同样挤入虚拟空间,艺术的外延被无限地扩大,诸如动漫,还有广告,泛义上都属于艺术或与艺术相关。二是市场经济让一切的最终衡量价值只能是货币,比如,肯定某人的书画首先说值多少钱,而不去评价其艺术水平或风格特点。殊不知在业界眼里,价值的高低往往不取决于书画艺术本身,外在的作用往往难向外人道。而且,面对某某歌星凭一首流行曲走红,凝固的书画眼睁睁地败给流动的音符。此情此景,让追求纯艺术的需要一份何等的坚守?
俗话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已。社会环境就是这样,艺术氛围又能好到哪儿去?志高的回答是,家中设一间画室,取名为“闲云斋”,以示我想做当代的闲云野鹤,不问江湖事,不操庙堂心,不求功利名,志高的另一项大动作是创办天都画院,希望以此“弘扬新安画风,重振新安画派”,重在培养新安画派新生代。这的确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大善事。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
时至今日,在外人眼里,志高是成功者,有名也有利;在志高眼里,或许这一切只是身外之物,可有可无,唯一需要的是一份对艺术的不变坚持和坚守;在我眼里,志高的未来,是对德艺双馨的不懈追求,为艺术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有友人曾为志高解名字,认为意在“志存高远”。但此时此刻,我还是想说一句更俗的话,“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志高未来的路还很长,仍需要不断地努力!
王安琪 《求是》杂志 高级记者 高级编审